
【早安健康/健談】大腸直腸癌已蟬聯多年國內罹癌人數的首位,根據統計,50歲以上國人每32人就有一人有大腸瘜肉,每400人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魏柏立教授提醒,除了健康飲食外,強烈建議民眾應養成定期癌篩的習慣,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哪些人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呢?
1. 特殊遺傳性基因: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子中,除了環境因素外,因基因遺傳發病者約佔15至30%。因此,一旦懷疑為基因問題者,建議病友與親屬接受基因檢測,加強密集監測。
2.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不明原因的大腸黏膜發炎問題,若年輕時曾罹患此病,隨著時間增長,惡性腫瘤出現的機率越大。
3. 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者: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並已接受切除手術者,術後仍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4. 家族成員有大腸癌患者:若家族中有多位近親為大腸直腸癌患者,其罹患腸癌的機率也會較一般人來得高。因此, 建議以最年輕罹癌者年齡往前推7至10年,即為建議首次接受大腸鏡篩檢之年齡。
5. 有瘜肉病史者:大腸直腸瘜肉可分為非腫瘤性及腫瘤性瘜肉,前者包括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而後者則是指腺性瘜肉,可再細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及混合性三大類。大於2公分的腺瘤性瘜肉發生癌變機率很高,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因此 定期篩檢及早切除治療,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預防之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資料發現,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病例當中,近9成為年過50歲之民眾。魏柏立教授解釋,一般而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會在40至50歲開始增加;這些50歲以上的民眾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也沒有其他危險因子。因此,唯有留意定期癌篩,才能及早發現病灶,把握治療先機。
大腸直腸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 肝膽腸胃科、大腸直腸外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魏柏立教授
【延伸閱讀】
健談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
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 健談粉絲團

哪些人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呢?
1. 特殊遺傳性基因: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子中,除了環境因素外,因基因遺傳發病者約佔15至30%。因此,一旦懷疑為基因問題者,建議病友與親屬接受基因檢測,加強密集監測。
2.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不明原因的大腸黏膜發炎問題,若年輕時曾罹患此病,隨著時間增長,惡性腫瘤出現的機率越大。
3. 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者: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並已接受切除手術者,術後仍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4. 家族成員有大腸癌患者:若家族中有多位近親為大腸直腸癌患者,其罹患腸癌的機率也會較一般人來得高。因此, 建議以最年輕罹癌者年齡往前推7至10年,即為建議首次接受大腸鏡篩檢之年齡。
5. 有瘜肉病史者:大腸直腸瘜肉可分為非腫瘤性及腫瘤性瘜肉,前者包括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而後者則是指腺性瘜肉,可再細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及混合性三大類。大於2公分的腺瘤性瘜肉發生癌變機率很高,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因此 定期篩檢及早切除治療,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預防之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資料發現,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病例當中,近9成為年過50歲之民眾。魏柏立教授解釋,一般而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會在40至50歲開始增加;這些50歲以上的民眾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也沒有其他危險因子。因此,唯有留意定期癌篩,才能及早發現病灶,把握治療先機。
大腸直腸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 肝膽腸胃科、大腸直腸外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魏柏立教授
【延伸閱讀】
- 難怪日本咖哩這樣煮!咖哩、葡萄乾 有效預防大腸癌
- 研究:這種菇降三高還能抑制乳癌腸癌細胞生長
- 難怪地中海沙拉這樣吃!膳食纖維和它一起吃,有效預防大腸癌
- 5大腸勞徵兆當心是大腸癌!防癌必知3招
- 3成病患末期才發現!名醫教你5招防腸癌
健談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
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 健談粉絲團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