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乳癌防線新力軍:3D 超音波與 AI判讀,給女性更溫柔可靠的守護

早安健康企劃
2025-09-09 10:50:00
5,664
收藏
分享

乳癌已連續多年位居台灣女性十大癌症之首。根據衛福部統計,平均每 13 位女性,就有 1 人一生中可能罹患乳癌,每年新增病例超過 15,000 例,而且發病年齡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乳癌年輕化,精準檢查更有保障

許多女性因為「沒有症狀」、「太忙」或「害怕檢查不適」而延誤檢查,甚至錯過黃金治療時機。臺北產業醫診所謝怡君醫師提醒:「事實上,即使第一次檢查正常,也不能保證未來完全沒有風險,因為乳房組織會隨時間、荷爾蒙與生活型態變化,新的病灶隨時可能出現。因此,選擇準確度更高、適合自己的方式定期檢查,才是真正的健康保障。」

「而且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突破 90%,甚至有機會更高,這正是早期檢查的重要原因。」謝醫師補充道。

乳癌年輕化,妳檢查了嗎?別讓忙碌與害怕,耽誤妳的健康

X 光與超音波:基礎檢查的雙主力

自 114 年起,政府提供 40 至 74 歲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 X 光攝影,這是國際標準的初步檢查方式,特別能觀察微鈣化與腫塊。但對台灣八成以上女性常見的「緻密型乳房」,X 光影像的判讀難度較高,容易讓病灶隱身於白色影像中,因此建議搭配超音波一起檢查。這時3D 超音波乳房攝影就能發揮優勢,可利用高頻聲波從多角度掃描乳房,不受乳腺密度影響,能清楚顯示細微的組織變化與腫塊邊界,更好的展示出乳房解剖構造,將原本可能被忽略的病灶精準呈現出來。

研究顯示,在高密度乳房族群,3D 自動化乳房超音波搭配乳房攝影靈敏度高達91.1%,可提高癌症偵測率。

3D 超音波與 AI:更精準、更舒適的選擇

3D 超音波乳房攝影不需要壓迫乳房、沒有輻射、檢查過程無痛,對敏感或緊張的受檢者尤其友善。更關鍵的是,搭配 AI 輔助判讀,就像多了一雙專業的眼睛,能自動標示可疑病灶並儲存資料,依據 BI-RADS 影像報告與數據系統給出風險分類,將漏診率降到最低,並幫助後續的追蹤研究。對需要長期追蹤的女性,例如正在觀察乳房腫塊、術後復原或接受乳房重建者,這樣的高精準度與低不適感,讓檢查可以安全、反覆地進行,而不增加額外風險。

乳癌防線新力軍:乳房檢查方式整理一次看

怎麼選擇最適合你的檢查方式

如何在 3D 超音波與乳房 X 光之間做選擇,取決於年齡、乳腺密度、家族病史與個人狀況。謝醫師分析45 歲以上女性可先利用政府補助的乳房 X 光攝影;若影像顯示為緻密型乳房,就會建議加做超音波或 3D 超音波以輔助判讀。對於 45 歲以下、家族中有乳癌病史、正在追蹤乳房腫塊或術後復原的女性,3D 超音波檢查能提供無痛、可重複的觀察方式,也適合哺乳中或不適合輻射暴露者,讓長期追蹤更安全、安心,加上AI科技輔助判讀,也可以降低人工遺漏,讓篩檢更準確。

6種情況讓3D超音波乳房攝影給妳更溫柔可靠的守護

定期檢查,比「一次檢查正常」更重要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超過六成乳癌個案是在毫無症狀的情況下被發現的,這意味著,只有主動檢查才能抓住早期治療的契機。謝醫師提醒,不要等到摸到硬塊或感覺異常才去醫院做乳癌檢測,那時往往癌細胞已擴散了。因此建議定期檢查,並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檢查工具與頻率。

謝醫師也建議且最好選擇同間醫院與機器,也能讓追蹤、數據判讀更精準。

高風險族群,更要守好健康防線

謝醫師提醒部分族群更應提高檢查的規律性,例如:家族中有乳癌病史(特別是母親、姊妹或女兒曾罹病)、曾患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初經早於 12 歲或停經晚於 55 歲、未曾生育或 30 歲後才生第一胎、以及未曾哺乳者。此外,後天生活習慣也會影響風險,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以及肥胖等。環境因素如暴露於環境賀爾蒙或輻射,也是不容忽視的危險因子。

乳癌防線的建立,不只是依靠醫療技術與數據,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願意主動踏出第一步,定期為自己做檢查,才是守護健康最務實也最有效的方式。

謝怡君醫師.jpg
 

關鍵字:
收藏
分享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