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連續便秘3天,45歲男腸道竟堵5公分腫瘤!注意10大腸癌高風險症狀

新聞中心高儷綾
2025-09-10 11:39:00
579
收藏
分享

早期發現是關鍵,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把握免費檢查

陳昱廷醫師指出,目前大腸癌的診斷,一般是以大腸鏡搭配病理切片為主,並結合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正子攝影評估,確認是否有侵犯、阻塞或轉移,視情況再決定手術方式。陳昱廷醫師說明,目前大腸癌手術已非常成熟,包括開腹、腹腔鏡微創、單孔微創及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方式多元。其中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但若腸道嚴重阻塞或有腹腔嚴重沾黏狀況的個案,仍以開腹方式較安全。

手術除了切除腫瘤外,會連同病灶前後腸段做為安全距離,病清除病灶周圍的淋巴,以降低復發風險。術後則依癌症分期決定是否搭配化療或放療,即使是第三期患者,手術後5年存活率仍可達5~6成,若早期發現更有9成以上。但若已經是第四期的病人,會以其他治療為主,手術為其二線選擇。

防大腸癌這樣吃!醫學研究揭少碰2地雷降罹癌風險

根據一篇由美國醫學會旗下的JAMA Netw Open期刊前瞻性研究回顧資料顯示,預防大腸癌就從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做起,在日常飲食中增加膳食纖維、鈣與優格的攝取,即養成食用水果、蔬菜、穀物和低脂乳製品的習慣,並減少食用紅肉與飲用酒精,紅肉與酒精已被研究證實會增加罹患腸癌風險。

因應大腸癌年輕化,衛福部自2025年起將篩檢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凡年滿45至75歲者,每2年可免費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呈陽性,醫師會安排大腸鏡進一步確認是否有息肉、腫瘤或出血來源。

陳昱廷醫師強調,糞便潛血是偵測腸道異常的簡單工具,提醒民眾務必善用資源,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守住健康。

參考資料:
  1. NHS
  2. JAMA Netw Open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關鍵字:
收藏
分享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