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腿水腫、尿液泡泡多、常感疲倦......高雄一名從事娛樂業大夜班28歲的高小姐,帶著這些不適就醫,就診時醫師一眼看見她臉色灰黑,立刻警覺恐怕不是小毛病。經尿液檢查及腎臟切片後,果然確診為糖尿病併發腎臟病變。
另一名同樣28歲從事金融業的蔡小姐,近年因情緒困擾導致暴飲暴食、體重超標,血糖長期失控。出現高血壓、嚴重水腫與啤酒尿等症狀,就醫時才發現腎臟纖維化,報告顯示必須洗腎。這兩個案例提醒,年輕糖尿病若疏於自我管理、控制不佳,惡化速度可能遠超想像。
年輕型糖尿病未規律吃藥、控血糖腎病變惡化更快
阮綜合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正浩指出,上述兩名患者都是同樣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皆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其中高小姐在22歲時罹患糖尿病、蔡小姐更早在未成年時就已確診糖尿病,更應定期檢測血糖。但根據高小姐的檢查報告罹患「免疫球蛋白A型腎病變」合併「糖尿病腎病變」,顯然她在壓力與未按醫囑規律吃藥下,對腎臟造成損害的進程速度比一般快得多。
根據衛福部統計,到去(2024)年底為止,全台糖尿病人口已超過250萬人,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是糖尿病患者。近年臨床上發現,40歲以前發病的年輕患者比例明顯增加。國外調查研究也證實,早發型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良,腎臟、心臟、眼睛等病變進展速度比中老年患者快得多,有些人甚至提早8~10年就得面臨洗腎,對工作、家庭與生活規劃造成巨大衝擊。
「啤酒尿」糖尿病腎病變恐致洗腎
林正浩醫師進一步解釋,糖尿病腎病變是導致尿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當血糖長期控制不好,會讓全身血管受損,腎臟裡的微血管也跟著受傷,導致腎功能逐漸惡化。如果同時出現「微白蛋白尿」,就代表腎臟已經受到嚴重影響,若沒有及時治療、洗腎,甚至可能惡化成危及生命的腎衰竭。從蔡小姐的超音波檢查也能看到,左右腎臟都已經萎縮並纖維化。
所謂的「微白蛋白尿」是腎臟病變徵兆,就是尿液中帶有過多蛋白質,常見的表現是尿液起泡,而且泡泡久久不消,俗稱「啤酒尿」或「泡泡尿」,。如果同時伴隨下肢或全身浮腫、高血壓、常常疲倦或倦怠感,甚至出現血尿,這些都是腎臟受損的警訊。一旦發現這些症狀,一定要盡快找腎臟科醫師檢查,才能及早治療。
4原因導致年輕型糖尿病快速增加
林正浩醫師指出,年輕族群糖尿病比例增加,和現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常見原因包括:
- 飲食不當:三餐不規律,攝食過多精緻糖和加工食品且運動不足。
- 警覺性低:對血糖偏高不以為意,未及時治療延誤就醫。
- 壓力與情緒:工作忙碌、情緒低落,導致用藥與飲食控制鬆散。
- 生理因素:年輕患者的胰島細胞退化速度比中老年人快,使血糖更難控制。
林正浩醫師提醒,年輕型糖尿病不只罹患得早,惡化程度還更快,千萬不要仗勢自己年輕,忽略糖尿病的長期危害,導致飲食和藥物配合上鬆懈、不遵從醫囑。
今年開始,國健署的成人保健預防篩檢,增加30~39歲民眾每5年可接受一次免費健康檢查,可有效針對國人常見6項問題: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身體質量指數,早期發現問題及早治療。年輕人若有家族史或肥胖等危險因子,更應主動進行篩檢,避免提早面臨洗腎等併發症。
新3333法則,遠離糖尿病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在先前接受《早安健康》訪問中就提出,不用藥物,預防糖尿病的新生活飲食守則「新3333法則」:
3:一天3餐,一餐1份醣量當主食
3:一餐蔬菜3份、蛋白質3份
游能俊醫師補充,調整飲食順序也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建議優先食用蛋白質及蔬菜,將吃飯配菜改成「吃菜配飯」,有效改變飲食習慣,也更有飽足感。
走慢一點,吃暖一點,笑多一點,健康就在你身邊。身體會記得你善待它的每一刻!請點我👉免費加入「早安健康LINE」👈讓我們帶著你一起越變越健康!
盡量選擇在飯後30~120分鐘內讓身體運動一下,即便只是10分鐘的走路、爬樓梯也可以。游能俊醫師表示,餐後運動身體會優先應用食物產生的糖,有效下降餐後血糖。
3:一天累積運動時間要>30分鐘
如果一天時間有限,沒辦法一次運動就30分鐘,醫師建議可以離用零碎的時間累積到30分鐘即可。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