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依規定換發駕照,我們還能多做些什麼?
藝人吳鳳分享家庭經驗表示,自己的父親70歲後,考量自身反應能力下降,主動選擇停止駕駛。然而,考量交通便利性與生活需求,尤其在公共運輸不發達地區,很多人仍有自行開車的習慣,或許這是開啟討論和思考的好時機:有些突發的狀況,我們是不是有機會能提早預防?在符合現行法規的規範之下,我們還能做到哪些事,提升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性?
1.留意用藥安全,駕駛前務必了解藥物副作用
除了依規定定期換照外,還要留意用藥安全。上了年紀難免因為慢性病或各種退化問題而有服藥需求,例如止痛藥、安眠藥,然而有些藥品可能引發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等副作用,進而增加開車時的風險。建議在服藥期間,務必詳閱藥品說明,或主動諮詢醫師、藥師,了解是否適合駕駛,如果涉及可能影響判斷與反應的藥物,應暫緩開車,以策安全。
2.反應變慢是自然現象,駕駛前做好準備更安心
多數人在老年時期的反應能力,都沒辦法與年輕時期相比,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從源頭降低「來不及反應」的風險,減少措手不及的場面,也是方式之一。
出發前養成先檢查車輛狀況的習慣,如煞車、輪胎、燈源是否正常,不僅提升安全性,也有助減少行車壓力。並且事先規劃好行車路線,避開交通尖峰與複雜路段、也避免違規駕駛。在駕駛過程中,注意速限不違規、保持車距,同時秉持專注、拉長反應時間,遇突發狀況才更能從容應對。
3.保持良好的「駕駛腦」,定期自我檢視很重要
日本腦神經外科名醫朴啓彰提醒,高齡駕駛不只是體力問題,更仰賴大腦的綜合能力,包括認知、判斷、注意力、視覺處理與預測能力等,共同組成「駕駛腦」機能健康,也是安全駕駛不可或缺的基礎。
建議平時自我觀察這些大腦功能的狀況,例如是否常感到分心、容易走神,或在駕駛時對突發狀況反應變慢。日常還可以簡單的體操鍛鍊腦部,透過維持良好的腦部機能、促進整體腦部健康,本身也有助於延緩大腦退化、降低失智風險喔!
【日常鍛鍊步驟】
- 坐在椅子上,一邊踏腳一邊擺動雙手。
- 配合踏腳節奏,一手向前比出拳頭,另一手於胸前比出布。換腳時,雙手也交替變換姿勢。
- 重複上述動作8次,接著休息10秒,再接續練習下一組。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