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後大腿、鼠蹊部深處持續感到疼痛,你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嗎?民眾經常以為是運動傷害,就醫才發現有時候原因竟是髖關節唇受傷!過去髖關節唇受傷的狀況通常需要開刀露出整個髖關節才能處理,由於切開關節的傷口較大易影響恢復,近年來髖關節鏡微創手術逐漸成為主流。髖關節鏡微創手術的適應症有哪些?手術過程與術後恢復的基本狀況如何?愛護髖關節怎麼做?有請基隆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唐浩哲醫師來解說!
髖關節結構不穩定、活動角度大而受傷,髖關節鏡微創手術有助改善
走慢一點,吃暖一點,笑多一點,健康就在你身邊。身體會記得你善待它的每一刻!請點我👉免費加入「早安健康LINE」👈讓我們帶著你一起越變越健康!
唐浩哲醫師表示,「髖關節唇受傷經常是運動傷害、退化、髖關節構造先天異常等因素造成。對於髖關節構造正常的人來說,在從事髖關節活動角度非常大的運動時,例如芭蕾舞、體操需要做出劈腿的動作,比較可能造成髖關節唇受傷。如果本身是髖關節構造先天異常的狀況,髖關節唇會更容易受傷」。
「舉例來說,髖關節發育不良,髖臼包覆股骨頭的面積比較小,髖關節的結構就會比較不穩定,使得髖關節活動時,髖關節唇、股骨頭容易相互撞擊,造成髖關節唇比較容易受傷」,唐浩哲醫師說明,「透過髖關節鏡微創手術,利用全縫線錨釘,可以深入髖關節去修補髖關節唇,緩解髖關節深處疼痛不舒服的狀況」。

「除了髖關節唇受傷,股骨髖臼夾擠症候群、游離碎骨等,經保守治療無法改善,也都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考慮髖關節鏡微創手術」,唐浩哲醫師解釋,「『股骨髖臼夾擠症候群』指的是股骨頭不正常增生,髖關節彎曲時髖臼、股骨頭呈現夾擠狀態,容易造成髖關節唇受傷。游離碎骨則可能是軟骨受傷造成關節內有軟骨碎片」。
「舉例來說,髖關節發育不良,髖臼包覆股骨頭的面積比較小,髖關節的結構就會比較不穩定,使得髖關節活動時,髖關節唇、股骨頭容易相互撞擊,造成髖關節唇比較容易受傷」,唐浩哲醫師說明,「透過髖關節鏡微創手術,利用全縫線錨釘,可以深入髖關節去修補髖關節唇,緩解髖關節深處疼痛不舒服的狀況」。

「除了髖關節唇受傷,股骨髖臼夾擠症候群、游離碎骨等,經保守治療無法改善,也都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考慮髖關節鏡微創手術」,唐浩哲醫師解釋,「『股骨髖臼夾擠症候群』指的是股骨頭不正常增生,髖關節彎曲時髖臼、股骨頭呈現夾擠狀態,容易造成髖關節唇受傷。游離碎骨則可能是軟骨受傷造成關節內有軟骨碎片」。
髖關節鏡微創手術傷口較小、恢復較快,養成2個好習慣加強保護髖關節

唐浩哲醫師提到,「髖關節結構有如碗(髖臼)裡有球(股骨頭),因為髖關節周圍有許多大塊肌肉包覆著,髖關節受傷的疼痛不易區分判斷,若是上下樓梯、蹲下去、久坐後突然起身,前側鼠蹊部深層會非常疼痛,就要懷疑可能是髖關節唇受傷或股骨髖臼夾擠症候群,需要X光或核磁共振進一步確認」。
「如診斷確定後需動手術改善,目前世界趨勢都是以髖關節鏡微創手術為主」,唐浩哲醫師說明,「只需在大腿外側建立3、4個0.5-1公分的小傷口,放入鏡頭和器械,就能縫合髖關節唇、磨除股骨頭不正常增生部分等,較不會破壞肌肉和血管,通常術後4週後就可以放開拐杖行走,恢復較快也比較不痛」。
「而在花費方面,髖關節鏡手術及住院是有健保給付的,醫材則需要自費約2-3萬元」。唐浩哲醫師提醒,「手術之外,留意平時生活習慣也有助於預防髖關節問題,例如鍛鍊核心肌群,可以幫助穩定髖關節構造,也因為坐姿會使得髖關節彎曲角度容易呈現夾擠狀態,避免久坐也有助於預防髖關節受傷」。
察覺髖關節有異狀應及早治療!從小熱愛運動的他在術後成功重返賽場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面對髖關節問題不只有一種解方,若察覺髖關節有異狀,應及早接受檢查及治療」,唐浩哲醫師呼籲,「國外文獻證實,若有髖關節唇受傷、股骨髖臼夾擠症候群、髖臼發育不良等狀況卻未接受治療,日後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將大幅增加,因此一般都會建議要積極治療!」
唐浩哲醫師分享,「我曾收治一名32歲男性,從小就很愛運動,運動量大造成他在成長發育過程中,股骨頭增生的狀況比一般人來的更明顯,再加上他現在也會參加馬拉松、鐵人三項競賽等,就出現了股骨髖臼夾擠症候群的狀況,在接受髖關節鏡微創手術後,將股骨頭磨成合適的尺寸,並且修補髖關節唇,術後他反饋説明顯感覺到髖關節的疼痛感降低了,3個月後可以開始做肌力訓練,6個月後已經可以回到場上比賽了,適當從事高強度運動也沒問題。」
每位患者的病情總會有所差異,但結合自身情況和專業醫師的建議,都會有尋找到合適治療的機會。
注:本文僅作衛教科普用途,相關訊息不應作為診療依據。因病患病症差異,具體解決方案及療效請向正規醫療機構及醫療衛生專業人員諮詢。
關鍵字: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