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向來被封為「飲料王國」,一年喝掉的飲料量驚人。為推動減糖風潮,立法院在8月5日三讀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無添加糖飲品」可免徵15%貨物稅,不包含手搖飲,實施時間待另行公布。雖然不能確定以後在超商超市買無糖飲料會比較便宜,但如果廠商和通路願意針對無糖飲料推出促銷優惠,就能引導消費者購買相對健康的飲料、減輕負擔。
然而,「無糖飲料=健康保證」嗎?那可就不一定了!董氏基金會執行長李志恒提醒,因修法並沒有把「含代糖或其他人工添加物的飲料」排除在外,恐怕會讓消費者誤以為無糖飲料就等於健康飲料,喝得太多反而可能傷身。
重點在於,無糖並不等於無害,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就提出,市售「無添加糖」飲料仍可能添加人工甜味劑、咖啡因、色素、乳化劑、防腐劑,甚至磷酸。這些成分如果長期過量,照樣可能提高代謝異常、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代糖飲料比較健康?研究:糖尿病風險比含糖飲料高
大家早就知道含糖飲料危害大,尤其是高果糖糖漿更是地雷,因為它和高血脂、脂肪肝、痛風都脫不了關係。但別以為「無糖飲料」就安全無虞,裡頭的人工甜味劑其實可能帶來更大的健康隱憂。
一項刊登於《Diabetes&Metabolism》的研究,在近14年中,分析了3.6萬名中年參與者,結果顯示:
- 每天喝1杯或超過的含糖飲料→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23%。
- 每天喝1杯或超過的人工甜味劑飲料→第二型糖尿病更高,增加38%。
研究指出,人工甜味劑雖然幾乎沒有熱量,卻會透過多條途徑影響代謝,例如擾亂腸道菌叢平衡,影響葡萄糖代謝;或造成「甜味錯覺」干擾血糖調控,降低胰島素敏感性。換句話說,看似零負擔的「無糖飲料」,可能讓血糖和代謝狀況更糟。而就算是天然甜味劑如糖醇,喝多了也可能影響腸道滲透壓,導致腹瀉問題。所以,不管人工還是天然,代糖飲料都不能掉以輕心。
當然,最好的飲品還是白開水,但如果偶爾真的想喝點甜,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於臉書專頁建議,可以選擇「甜菊糖(Stevia)、羅漢果糖(Monk Fruit)」這類天然植萃甜味劑,對腸道菌叢與腸道屏障的影響較小,不容易引發腸道發炎或消化不良;也可以少量使用蜂蜜、楓糖漿來取代砂糖,不過要注意,這些天然糖分依舊會影響血糖,所以一樣得控制份量喔!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