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會得肺癌?很多人以為只有抽菸才是罹癌高風險,但事實並非如此。中研院近年研究發現,不少不抽菸的人同樣罹患肺癌,原因竟和日常飲食或環境有關。究竟肺癌除了菸害,還可能「吃」出來嗎?這背後牽涉哪些我們日常容易忽略的風險因子?
肺癌自2024年起成為台灣發生率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每年奪走逾萬人生命。由中研院帶領的「台灣癌症登月計畫」,和美國臨床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合作,分析了歐美與亞洲數百位病人的案例,完成了全球第一次大規模、跨族群的肺腺癌研究。
走慢一點,吃暖一點,笑多一點,健康就在你身邊。身體會記得你善待它的每一刻!請點我👉免費加入「早安健康LINE」👈讓我們帶著你一起越變越健康!
中研院化學研究所陳玉如特聘研究員指出,團隊找出肺腺癌的重要致病原因,並辨識出一種「類似晚期」的特殊病人族群,即使在治療後也有高機率復發。此次研究還發現多個有潛力的藥物靶點,換句話說,這就像在癌細胞身上找到「弱點」,未來有望用來提早偵測肺腺癌病情與精準治療。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頂尖知名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肺腺癌致病因子PAHs與亞硝胺,暗藏在空氣與飲食
對於大家最關心的:不抽菸的肺癌究竟怎麼來的?在這次的研究中有了答案。
今(2025)年的最新研究更進一步擴大樣本與分析範圍,發現在全球不吸菸肺腺癌患者中,患者體內帶有多環芳香烴和亞硝胺等致癌物留下的突變印記。
「多環芳香烴(PAHs)」是什麼?根據國家毒物研究中心的解釋,是一百多種不同化學物質的合稱,來自工業排放污染如煤炭、燃油、瓦斯、垃圾或其他有機物質(菸草或肉)燃燒不完全時就會形成,也存在於煤焦油、原油等,少數使用在藥物或製造染劑、塑膠及殺蟲劑。人體暴露的來源大致為:空氣、菸品及食物。
「亞硝胺」則來自生活中的食物,如鹽醃、煙燻的肉類中,如鹹魚、鹹肉,而當香腸、臘肉等經油煎炸後,也會引起亞硝胺生成;食物防腐劑和部分添加物,也因含有亞硝酸鹽,在特定情況下易形成亞硝胺。
「一族群」有高復發風險,且男女致癌因子大不同
雖然早期肺癌病人通常可以透過手術切除、化療或放療來控制病情,但仍有不少人在幾年內復發。如何及早找出「高復發風險」族群就成了臨床的重要課題。
陳玉如特聘研究員解釋,團隊透過蛋白質體分析,發現一種名為C2「類晚期」的亞型。雖然這些病人表面上是第一期早期癌,但腫瘤分子特徵卻很像晚期癌,復發和轉移的機率特別高。
另外,研究也發現男女在致癌原因上有差別。男性多跟抽菸、長期暴露於污染環境有關,這些外在因素會讓腫瘤更快惡化;女性則常受到體內致癌因子的影響,癌細胞更容易逃過免疫系統的防禦。未來如果能依照性別和致癌途徑設計不同的治療方式,會更貼近「精準醫療」。
研究發掘新藥物靶點,為精準治療提供新策略
這項研究不只找出了不吸菸肺癌的原因和高復發風險族群,還為肺癌治療開啟了新方向。在某些肺癌亞型裡,研究團隊發掘出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也因此提出不同亞型對應的治療藍圖,讓未來治療可更精準、更有效。
中研院的「癌症登月計畫」為疾病篩檢、臨床治療及醫療政策提供支持性的研究,並整合了跨洲、跨族群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為「如何及早識別高風險患者、精準鎖定治療」奠定關鍵的科學基礎。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