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氣溫飆高,冷氣成為家家戶戶的救命神器,不少人卻發現電費單寄來時往往比想像中更高。許多人明明自認「很節省」,例如出門就關機、把溫度調超低想快點降溫,或是乾脆整晚開除濕模式,卻不知這些看似聰明的省電招數,其實可能正讓你默默多花錢。
資深冷氣師傅阿唐提醒,冷氣耗電其實不全是因為「開太久」,更多時候是因為「用錯方法」。只要掌握正確觀念,避免以下5大常見誤區,不必為了省電過度忍熱,還能省下荷包,讓室內維持舒適涼爽。
錯誤習慣TOP 5:出門隨手關冷氣?反而更耗電
走慢一點,吃暖一點,笑多一點,健康就在你身邊。身體會記得你善待它的每一刻!請點我👉免費加入「早安健康LINE」👈讓我們帶著你一起越變越健康!
舉例來說,如果只是出門在附近買個東西或接小孩,僅需30分鐘到1小時,不必急著關冷氣。阿唐師傅建議,不如手動將冷氣溫度調高1~2度,讓室內溫度高一點點,等回到家再調回原設定,這樣更省電,也能避免一回家就面對悶熱環境。
錯誤習慣TOP 4:溫度設太低,室內不會比較快冷
很多人一進家門,直覺把冷氣溫度調到18、19度,就以為能讓室內快速降溫,冷氣也不用運作太久。但冷氣的降溫速度並不會因為溫度設定愈低而變快,反而因冷氣要先全速運轉,達到設定溫度後才會自動降載,在這過程中更耗能。
資深冷氣師傅阿唐舉例,假設原本的室內溫度可能30度,若一般都將冷氣設定在室溫25~26度,並搭配「AUTO自動模式」,那冷氣降到大概26度的時候,它的風速就會開始降到最弱。不然一般人大部分的情況就是一開始調很低,中間覺得太冷了再把它調高,過程不僅耗能也沒省到電。
錯誤習慣TOP 3:除濕模式開整晚,不見得省電
台灣氣候濕熱,不少人喜歡直接開「除濕模式」,認為這樣既能降低悶熱感,又比冷氣模式省電。但其實除濕模式並非永遠比較省電。
冷氣的除濕功能,主要是透過壓縮機間歇運轉來去除濕氣,若環境濕度過高,反而可能讓壓縮機頻繁啟動。阿唐師傅提醒,台灣體感舒適的濕度大約在60%,建議搭配濕度計,可定時開除濕,這樣就可以知道除幾小時會降多少濕度,讓室內維持濕度在50~60%,而非整晚持續運轉,會比純粹依賴除濕模式更有效率。
錯誤習慣TOP 2:濾網積灰塵,冷氣效果大打折扣又耗電
冷氣使用一段時間後,濾網容易堆積灰塵與毛髮,造成冷房效率下降。因為冷氣裡的蒸發器一髒,就跟你在長期抽菸的肺一樣,它熱交換的效率就不好,室外機裡的壓縮機需要更費力運轉,電費自然增加。更嚴重的是,灰塵堆積還可能滋生細菌、黴菌,導致異味甚至影響呼吸健康。
冷氣裡的濾網跟蒸發器鰭片,一定要定期保養跟清洗。依據經濟部能源署建議,夏季時冷氣濾網建議每2 ~ 3週清洗一次,保持冷氣運轉效率。而冷氣整體的清洗,阿唐師傅推薦有養寵物的家庭建議至少半年清潔一次,一般家庭則1~2年清一次。
冷氣發出異味也是許多家庭的困擾。若家中是密閉性佳的隔音窗,因不常開窗通風,烹飪或生活氣味易附著於冷氣內部,導致異味產生。阿唐師傅分享,曾遇過客戶冷氣飄出海鮮麵味,正是因為用餐氣味被冷氣吸入,但長期待在室內的人已經嗅覺疲乏而沒發現。此外,有在化妝例如有梳妝台卻不開窗的空間,冷氣濾網、鰭片也可能吸附化妝品粉末。因此,冷氣清潔保養週期需依據居家通風和使用習慣調整,才能確保空氣品質與機器壽命。
錯誤習慣TOP 1:室外機「加罩子」反縮短冷氣壽命還不冷
許多人擔心室外機日曬雨淋容易縮短使用年限,所以替室外機套上防塵或防曬罩,卻不知這樣做反而阻礙散熱、室內也不容易冷,壓縮機負擔反而加重,結果更耗電,還可能縮短冷氣壽命。
正確做法是確保室外機通風良好,不要堆放雜物或遮擋散熱區域,避免耗電吹不冷還加速機器損壞。
省電又涼快3祕訣:搭配循環扇、拉上窗簾和開啟舒眠模式
想要真正達到「省電又涼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冷空氣均勻流動。阿唐師傅建議搭配循環扇或電風扇,讓室內冷氣分布更平均,不僅能加快降溫,還能避免冷氣集中在一處而造成浪費。
此外,外出前記得拉上窗簾或百葉簾,減少太陽直射,也能有效降低室內升溫速度。睡眠時則建議使用冷氣的「舒眠模式」,讓溫度隨時間自動調整,避免半夜被冷醒,電費省下來,舒適度也能提升。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