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肉芽是什麼?脖子、臉上長肉芽原因,自我照顧&治療方法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25-03-17 15:00:00
5,523,598
收藏
分享
9e0547fa-b445-4dcb-8405-c11ac4d28155

照鏡子時,發現臉上、脖子、腋下長了好幾顆不痛不癢的小肉芽,數量還慢慢地在增加,該怎麼辦?是不是擦了太滋潤的保養品,還是體質變化導致,很擔心身體是不是出了什麼狀況?

 

走慢一點,吃暖一點,笑多一點,健康就在你身邊。身體會記得你善待它的每一刻!請點我👉免費加入「早安健康LINE」👈讓我們帶著你一起越變越健康!

 

肉芽是什麼?肉芽生成的原因



皮膚上突然長了小小的肉色突起物,這些「肉芽」其實泛指皮膚表皮及纖維組織異常增生,通常是柔軟的、皮膚色的贅生物。又稱為皮膚贅疣、垂疣、皮膚瘜肉,或是軟纖維瘤,台語又稱「懶散肉仔」,意思就是就是贅生的皮膚突出。

根據《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的資料指出,肉芽的成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沒有行之有效的預防方法。

 

皮膚肉芽、皮膚贅疣好發於三高患者、肥胖者


根據美國皮膚病學會(AAD)的說明,由於肉芽容易在皮膚摩擦處形成,因此超重、肥胖、懷孕或皮膚鬆弛的人更容易長肉芽。

另外,如果患有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血脂異常、血糖值過高、腰部脂肪過多或膽固醇數值不健康)、心血管疾病,或者直系親屬也是容易長肉芽的體質,那麼你的皮膚長肉芽的機率也會更高。

 

皮膚肉芽的種類



皮膚肉芽增生的原因通常和體重增加、代謝變差、懷孕導致體內的荷爾蒙變化或感染有關,肉芽的種類,根據皮膚科陳昱璁醫師在臉書專頁分享,及安澐皮膚科家醫科診所的資料,常見以下7種:

 

  • 軟纖維瘤:又稱纖維瘤、皮膚贅瘤、軟垂瘤、息肉、表皮乳突狀瘤等。由真皮層的纖維組織增生而形成,呈現不規則狀,像一顆肉球懸掛般、向外突出的樣子。好發在成年人,尤其是在較為肥胖的女性,多長在易摩擦到的位置,軀幹和四肢亦可出現。

     
  • 粟粒腫:看起來像白頭粉刺,常見於眼睛周圍及臉頰。當油脂和角質代謝異常,就會形成看起來是偏黃、乳白色的小顆粒,不主動剔除就會一直存在。與體質有關,或過度摩擦皮膚、細微皮膚傷口癒合及使用較滋潤的保養品也有可能引起。

     
  • 汗管瘤:真皮層的汗管細胞形成,看起像很多顆圓形、平滑的淡黃色、咖啡色小肉瘤,出汗時會變大。主要是由於汗管組織異常增生所引起,會出現在眼周尤其是下眼皮,像是米粒大小的丘疹。和體質有關,好發於青春期後的女生,會隨著年齡變大或增多,與保養品、化妝品的使用無關。

     
  • 皮脂腺增生:角質老化代謝不完全導致生成黃白或肉色的小顆粒,常出現在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臉頰、鼻頭或額頭。 

     
  • 脂漏性角化症:俗稱老人斑,是一種良性的表皮增生,顏色通常是褐色到深黑色,大部分與皮膚老化及日曬有密切關係。好發年齡約在50歲左右,以胸部,背部,頭臉部及四肢最常見。

     
  • 黑色丘疹皮膚病:是一種良性的小型皮膚腫瘤,外型為圓形、膚色或棕色的小丘疹,發生的機轉目前還不清楚,女生的發生率較男生多。病灶開始出現的年紀約在青少年時期,隨著年紀增加可能逐漸增多。多分布於眼周、臉部、頸部及胸部。

     
  • 扁平疣:主要是個人的抵抗力或免疫狀下降時,剛好接觸到濾過性或乳突病毒而引發。呈現不規則、大小不一的膚色或粉褐色凸起且表面扁平的丘疹。常見於太陽穴以及下眼皮,甚至往雙頰和脖子蔓延,具有超強傳染力,,屬於接觸傳染,容易因為搔抓而擴散,需就醫治療。


 

哪邊容易長肉芽?脖子、臉上、眼周



肉芽通常與皮膚其他部位顏色相同,或略深。一般來說是常見皮膚的良性增生,不會引起疼痛並無惡性變化傾向,也不會傳染。

肉芽可能出現在皮膚的任何部位,但通常生長在皮膚與皮膚摩擦處、飾品或衣物長期摩擦,或皮膚皺摺處的地方。例如長在脖子上、腋下、眼瞼、乳房下方或臀部周圍。偶也見於身體側面、腹部或背部。

肉芽的大小從0.1~1公分不等,生長數量不一定。

 

脖子長肉芽:

根據皮膚科趙昭明醫師的說明,脖子上長出肉芽的可能原因有3種,一主要和個人體質、肥胖、嗜吃甜食有關而長出皮膚息肉;二是主要和頸部皮膚過度摩擦,或老化、淋巴循環不佳等因素,造成皮膚角化過度增生,多呈扁平狀,且肉芽顏色以膚色、棕色、深咖啡色為主;三是因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扁平疣,患部多會輕微凸起,如果沒有妥善就醫、用藥控制,就可能向外擴散、轉移及傳染給他人的可能性。

 

臉上長肉芽:

皮膚科陳柏宏醫師曾在臉書分享,導致臉上長肉芽的原因有3個,一是皮膚摩擦導致;二可能是長期日曬造成表皮增生;三是體質因素如老化、肥胖、荷爾蒙改變等原因。他強調,這兩種說法「肉芽是因為使用太滋潤的保養品所導致」或「眼周旁凸起的小顆粒其實就是脂肪粒」,都是未經醫學證實的說法,請務必至皮膚科診所讓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

 

眼周長肉芽:

皮膚科莊彥盈醫師曾在臉書分享,眼周長肉芽有時可能是保養品擦太多、揉眼睛造成的粟粒腫,但也有其他的可能如是汗管瘤、體質關係的角化斑,甚至是病毒疣,建議前往皮膚科診所由醫師確認是哪一種,因為病毒疣是需要治療避免傳染。

 

肉芽、皮膚贅疣突然變大、出血要小心!



皮膚肉芽、皮膚贅疣是良性增生,因此不一定需要處理,放置不管的話,可能會隨著老化與經常摩擦漸漸變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皮膚突出物可能是受到病毒感染的病毒疣或是皮膚癌,如果皮膚肉芽出現以下情形,請至皮膚科尋求診斷:

 

  • 突然變大
  • 出血
  • 出現黑色、褐色等各種顏色變化
  • 直徑7毫米以上


除了直徑可達1公分的軟纖維瘤、懸垂纖維瘤之外,如果直徑達7毫米以上,很有可能是惡性腫瘤。只要符合其中一項,或是無法自行判斷的時候,請立刻到皮膚科報到,交由專業醫師診斷。

 

肉芽會自動脫落嗎?如何治療肉芽?



一般情況下,肉芽不會自己消失,若有美觀上的考量建議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幫助。但也有部分的人因體質的關係,小肉芽會慢慢不見。皮膚科醫生採用的治療方法將取決於肉芽的大小、身體上的位置及其他考慮因素,通常會用以下4腫方式治療肉芽:

 

  • 冷凍療法:使用液態氮,冷凍肉芽,使其自然脫落。
  • 雷射治療:也稱激光治療,使用二氧化碳雷射切除肉芽,適用於敏感部位。
  • 電燒手術:利用高頻電流,燒灼肉芽贅疣組織。
  • 手術切除:通常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使用手術刀或是手術剪,將肉芽切除。


 

預防肉芽增生,靠塗抹乳液、防曬乳有用嗎?



為了不讓皮膚肉芽、皮膚贅疣一直增加,可以加強日常的保養。為了減少摩擦刺激,不要購買質地粗糙的衣物、內衣不要過緊,如果是頸部容易長,也該減少項鍊的配戴次數。同時可以適當塗抹適合自己的化妝水、乳液等產品,讓皮膚保持滋潤,也可以減輕衣物、內衣對皮膚的摩擦。而為了預防紫外線加快皮膚老化速度,臉部、頸部、敞開的胸口處等部位都應塗抹防曬乳。

如果有造成美觀問題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可以找皮膚科或整形外科進行小手術,切勿自己動手剪除,或是聽信坊間傳言,以為用頭髮或是線綁住就可以讓皮膚肉芽掉落,結果使得傷口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炎。

 

肉芽的常見問題



儘管一般的肉芽對健康無害且不具傳染性,但有些人覺得它們不美觀,因此選擇去除。建議可至皮膚科診所就診,由醫師判斷是哪一種類型的肉芽,並依此來判斷用哪一種治療方式去除。

 

Q1. 皮膚科治療肉芽費用是多少?


想要治療或切除肉芽,依照台北榮總皮膚部美容醫學收費項目的標準來看,若是一般肉芽、皮膚贅疣,基礎是每顆200元或每平方公分1,000元(未含上機費)。

若是範圍較大或是數量較多,整形外科會以高頻電燒儀器或刀片刮除,10顆以上大範圍肉芽、皮贅肉是8,000元單次,收費內容涵蓋手術及一般材料,僅包括局部麻醉,不含全身麻醉費用及檢查,不含特材、住院費用、門診掛號費、藥費及回診費用。

實際情況及價格請依醫療人員現場評估為準。

 

Q2. 肉芽擦藥膏有用嗎?


不建議肉芽自行擦藥膏去除。根據美國皮膚病學會(AAD)的說明,不建議在家中使用可以自行去除肉芽、皮膚贅疣的產品,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尚未批准任何此類產品,這些產品可能造成危害,建議避免自行使用。

 

Q3. 肉芽會復發嗎?


肉芽是有可能復發的。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根據《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的資料指出,60歲及以上的年長者尤其常見,肉芽、皮膚贅疣的復發機率會相對增加。此外,皮膚的摩擦和刺激,尤其是長期摩擦的部位,會進一步提高肉芽的復發風險。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