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自己的感覺更準!自我檢測法及早發現黃斑部病變

中國醫大新竹附醫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
2015-11-05 08:00:00
114,849
收藏
分享


現在有些新的評估方式:

1. 黃斑部色素密度檢測(MPOD: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黃斑部色素密度往往也就代表了病患黃斑部對光線的保護作用,如果黃斑部色素不夠,自然造成黃斑部病變的機率升高。


2. 黃斑部功能精密檢測儀(MAIA:Ma-cular Integrity Assessment):這是一種精密的微視野計,它主要偵測黃斑部正中央的視覺敏感度,由於它有定位系統,所以它能很準確的觀察功能與構造上的關係。


3. 早期黃斑部病變檢測儀(PHP: Pre-ferential Hyperacuity Perimeter):這是利用一種超視力的概念,其方式與 Amsler Grid 檢查法完全不同,它是以病患判斷的方式指出兩條線段連接處有否呈直線相連,較阿姆斯勒要病患畫出直線扭曲來得簡單。

另外利用大腦接收影像訊息時,會選擇性的發現扭曲嚴重病灶較大的影像,而忽略黃斑部本身的病灶。當做檢測時所使用的直線扭曲圖像,若較黃斑部本身的病灶小時,大腦才會偵測到黃斑部的早期微小病灶。

G 黃斑部評估最後才會進行到一些客觀的檢查,如影像醫學:螢光眼底攝影(FAG)、循血綠眼底攝影(ICG)及眼部斷層掃描(OCT),最終才有所謂的電生理檢查(VEP、EOG、ERG)。到了電生理檢查階段,檢查雖然相當客觀,但卻麻煩耗時,雖然陽性反應時有組織特異(Tissue Specific)的功能,但需有相當大量細胞組織變化時才會有電位的改變,這在黃斑部是比較不容易得到結果的。

新進在眼部斷層掃描方面,倒是有了一些突破,如加強追蹤定位系統(Eye Tr-acking System)及使用較長波長或加上光學接頭(OA)等,可以算出黃斑部脈絡膜的厚度,分別出感光細胞外節(OS)內節(IS)、視網膜色素上皮立體圖像,甚至脈絡膜血管影像(OCA)或細胞極性敏感度偵測(PS OCT)等,都是將來發展的方向。     

【延伸閱讀】
護眼運動–日常生活中如何保養眼睛
快來測一測!趁早預防黃斑部病變,老年視力不惡化
用眼過度易疲勞!優格、番茄、南瓜防黃斑部病變
紫外線加速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眼睛別忘防曬!
預防黃斑部病變 多吃這些深綠色蔬菜就對了

作者簡介:陳瑩山醫師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台北國泰綜合醫院資深主治醫師
.輔仁大學醫學系部定講師、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臨床實習指導老師、元培科技大學視光學系助理教授
專長
.飛蚊症、眼底出血、糖尿病與高血壓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雷射及手術
榮獲2009年《商業周刊》百大良醫專刊推薦醫師
陳瑩山眼科醫師醫療網
FB粉絲專頁:護眼達人陳瑩山醫師

收藏
分享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