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酷熱難耐的夏日,近日卻因午後雷陣雨轉為濕涼悶重。空氣中濕氣瀰漫、陽氣受阻,這種天氣在中醫看來,正是「濕邪當道」。濕為陰邪,最易困脾,一旦脾胃運化功能被干擾,體內水濕便無法順利排出,導致倦怠、頭重、四肢沉重、食慾不佳、易生痰濕、甚至影響代謝與體重控制。
但轉念一想,這樣的天氣也比酷熱時來得涼爽許多,正是適合動一動、趁機活動筋骨、調理體質的好時機!
走慢一點,吃暖一點,笑多一點,健康就在你身邊。身體會記得你善待它的每一刻!請點我👉免費加入「早安健康LINE」👈讓我們帶著你一起越變越健康!
夏天燃起減重意志,中醫為何強調調理脾胃?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主管水穀精微的吸收與轉化,若脾胃虛弱,代謝運作不順,容易產生「痰濕」體質。許多人以為不吃油就不會胖,卻忽略了過量攝取甜食、水果或飲料同樣會造成代謝障礙。
有位女性上班族求診時表示經常疲倦、睡不飽,皮膚有小疙瘩、婦科分泌物增多。初判可能是「肝火旺」,深入了解後發現,她因工作忙碌、食慾差,習慣用手搖飲與水果代替正餐,也自認飲食不油膩卻已出現脂肪肝,實則正是「痰濕內生」所致。
不一定吃油才會胖,吃太多「甜」和「冷」也會讓濕氣堆積,形成「痰濕」體質!
什麼是「痰濕體質」?怎麼看出來?
- 容易疲倦、精神不濟
- 四肢沉重、有黏膩感
- 食慾不振、舌苔厚膩
- 小腹或下肢肥胖、水腫
- 膚色偏黃或偏暗
降脂調養,中醫怎麼做?
中醫將膽固醇、脂質等過多的脂肪物質稱為「膏脂」,由脾、胃、肝、腎共同負責代謝與排除。若五臟功能失衡,「膏脂」無法順利轉運,就會變成「痰濕」,堵塞經絡、傷害血管,形成脂肪肝、高血脂,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調養重點包括:
- 健脾化濕:改善脾胃虛弱,提升運化能力
- 利濕排毒:促進水分與廢物的排出
- 疏肝理氣:舒解壓力,減少情緒壓抑導致的肝氣鬱結
夏季是「排濕」的黃金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醫養生強調順應四時。夏季陽氣最盛,人體毛孔張開,氣血旺盛,是最有利於將體內濕氣排出的季節。若錯過夏季排濕,濕氣累積到冬季,不但難以驅除,還可能導致代謝變差、怕冷、疲倦,甚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夏天是把體內濕氣「曬乾」的最好時機,錯過就要等明年!
【健康重點筆記】
- 避免冰冷甜膩飲食,特別是手搖飲、冰水果
- 多喝溫水,適量運動流汗促進代謝
- 飲食以清淡為主,忌過量攝取油脂與糖分
- 可配合中藥調理,量身處方效果最佳
夏天減重不只是少吃,更要懂得「除濕」!
只靠節食難以真正改善體質,重點是調理脾胃,讓身體「會運轉」起來。夏天是轉變體質的好時機,把握這段時間調養,秋冬將更健康、更輕盈。
作者介紹:余雅雯中醫師,上璽中醫診所院長,致力於推廣中醫在生活中的應用,尤其精研女性的養生需求。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班畢業,曾任職北市聯合醫院中醫部、彰化秀傳醫院中醫部,曾擔任《Choc》、《嬰兒與母親》等雜誌的受訪醫師或駐站專家。余雅雯中醫師 臉書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