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大退休潮來臨,別被退化性關節炎拖累!換膝不是結束,而有望是退休生活的升級機會

早安健康企劃
2025-09-09 05:00:00
4,592
收藏
分享

辛苦了大半生,終於退休了,不用上班打卡的日子,可以放慢腳步、享受自由、四處旅行、探索新興趣,應該是人生最精華的時期,卻有不少人因為身體退化、關節疼痛,讓理想中的退休藍圖一一打折。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即將於民國115年迎來退休人口高峰1,隨著年齡增長,退化性膝關節炎成為許多中高齡者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健康課題。

退化性膝關節炎盛行,悄悄限制你的行動自由

不少年長者飽受關節炎之苦

你是否開始發現,自己爬樓梯的速度變慢、上下坡膝蓋就會卡卡、一走遠就隱隱作痛?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些症狀都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警訊。

膝蓋的軟骨會因使用而磨損,隨著年紀增長越變越薄,導致關節空間變窄、骨頭互相摩擦。如果本身體重過重、過度使用或膝蓋曾受傷,都會加速退化。初期或許只是走久一點會痠,接著爬樓梯變困難,再來就可能痛到半夜睡不著、甚至影響整個人的活動力。

對於輕中度的膝關節退化,醫師通常會建議透過運動訓練、體重控制、復健治療或注射玻尿酸等方式緩解症狀。然而,一旦關節嚴重變形、疼痛影響生活品質,手術便可能成為重獲行動力的必要選項。

許多人一聽到「換膝」就開始害怕,怕痛、怕術後不便照顧、怕恢復期太長,甚至擔心人工關節壽命,怕過幾年就要再開一次刀。

其實隨著醫學技術發展,如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已非常成熟,成功率高達90%,人工關節的壽命平均可達10至12年以上2。如果根據醫生的建議,搭配最新的「機械手臂輔助技術」,更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準確性。

「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什麼?

台灣不少醫院已向智慧與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引進機械手臂來提升醫療品質

「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乍聽好像是科技電影裡出現的設備,實際上台灣許多家醫院早就引進這項技術了。

高雄秀傳紀念醫院骨科林書樊主任解釋:「過去關節手術完全依靠醫師的經驗、手感在做切削,機械手臂輔助技術就像是為醫師加上一個『精密導航儀』,在術前先幫病人做精密的數據分析,模擬出幾種最合適於病人情況的切削方案。也就是說,萬一我們術中有些微差錯,譬如切多了或少了個一兩毫米,系統都能即時偵測,提醒我們修正,盡可能把誤差降到最低,也大幅減少了病人日後需要再次手術的機會。」

有些人可能會想:「差個一兩毫米有差嗎?」林主任用蓋房子來比喻,「將人工關節放進膝蓋裡,就像在腳上蓋了一間小房子。每一次走路、爬樓梯,膝蓋彎曲伸直,都像是在對那個關節施加地震。如果房子一開始沒蓋準,哪怕只差一點,長期震動都會導致歪斜加劇,關節也會因此鬆脫、疼痛,甚至磨出鐵屑。很多人手術沒切準,可能不到三年就得再做第二次手術。」

破解常見迷思:機械手臂手術不是「機器主導」

醫師操作機械手臂意示圖

有些人聽到自動定位,就會聯想到電動車自動導航,然而機械手臂並不是自動開刀的「機器人」,而是輔助醫師進行高精度操作的工具,所有關鍵步驟仍由醫師主導。

機械手臂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像是「眼睛」一樣的感測裝置,會監控醫師的操作是不是準確;另一個是負責執行的機械手臂本體,直接幫忙切削骨頭。兩個系統是同步連線的,病人如果在麻醉中突然抖動了一下,這套系統也會即時感應到變化,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林主任近一步說明:「開刀時會盡量減少軟組織的破壞。早期的做法是要把骨頭削得像積木一樣方正,但每個人的骨頭天生就有些彎曲歪斜,不可能像工廠標準品一樣完全直。過去為了讓人工關節可以放得正,常常要拉開韌帶、切開周圍組織,但這樣會導致術後的疼痛感增加,恢復期也會拉長。

但現在有了機械手臂,我們可以尊重病人原本的腳型,調整關節的位置,不需要大幅矯正骨頭角度,也不用大範圍鬆解韌帶。術後的疼痛明顯減少,不少病人甚至手術當天就可以下床了。配合復健開始練肌力,提升活動度,整體恢復時間一般可以提早一週左右」。

機械手臂手術技術五大特點:

  1. 高精準度:透過術前影像模擬與定位,切割誤差降低,關節對位更準確。
  2. 手術更安全:相較傳統手術,機械手臂可避免不必要的骨髓腔鑽孔,減少對韌帶與軟組織的傷害。
  3. 恢復期更短:由於手術精準度高、組織損傷更少,術後疼痛降低、復原速度更快。
  4. 出血量少:相較傳統手術,出血量顯著減少,降低併發症風險。
  5. 長期效果良好:良好的對位與穩定度,有助於人工關節壽命延長。

換膝手術不再是「最後手段」,而有望是生活品質的「再升級機會」

很多人把開刀當成無路可退的選項,但其實及早接受治療,反而能幫助膝關節炎患者在退休黃金歲月中,更自在地安排活動。讓山林健行、出國旅行、陪孫子跑跳、學跳舞都不再是奢望,而是真正的「生活再啟動」。

林主任分享了一個例子,60多歲的林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師,長年因膝關節疼痛無法好好走路,上下樓梯都必須攙扶,她自述「一想到出門就充滿壓力,連女兒招待出國也興趣缺缺」。聽聞人工關節已久,但害怕手術風險遲遲不敢決定。直到知道「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並經過醫師詳細評估與解說,終於下定決心動刀。術後恢復良好,三個月內她已能行走自如,六個月後甚至能參加登山團。林阿姨笑說:「換膝後的人生真的是重新開機,早知道當時就早點去看醫生做治療了,浪費了許多美好時光!」 

女兒陪著媽媽一起參加登山團在山頂開心留影

把膝蓋顧好,也是把未來顧好

退休不是結束,而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我們無法阻止年齡的增加,但可以選擇不要被病痛綁住未來。與其忍著痛苦縮限生活,不如積極面對、尋求專業幫助。若結合醫生建議,有機會透過進步的科技與醫療縮短復原期、重拾行動力,那麼「換膝」將有望是一次生活升級的契機。

走得動、站得穩,退休後的人生,才能真正精彩!

 

1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2905&s=322559

2 https://www.mohw.gov.tw/cp-3159-23964-1.html#:~:text=%E7%9B%AE%E5%89%8D%E4%BA%BA%E5%B7%A5%E8%86%9D%E9%97%9C%E7%AF%80%E7%BD%AE%E6%8F%9B,%E6%9C%83%E6%9C%89%E6%84%9F%E6%9F%93%E7%9A%84%E9%A2%A8%E9%9A%AA%E3%80%82

 

註:本文僅作衛教科普用途,相關訊息不應作為診療依據。因病患病症差異,具體解決方案及療效請向正規醫療機構及醫療衛生專業人員諮詢。
 

收藏
分享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