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頸動脈、心臟超音波等非侵入性檢查,與操作者的經驗值密切相關
由於動脈硬化的過程是慢慢發生的,從正常到累積斑塊需要時間,再加上頸動脈血管很淺又很粗,一旦頸動脈有動脈硬化,代表心臟七成有動脈硬化,建議沒有症狀的朋友,一旦發現低密度脂蛋白(LDL)長期高於130mg/dL,就能可以安排頸動脈超音波,來看看是不是已經開始出現動脈硬化斑塊的早期變化。
同樣非侵入性的心臟超音波,自費約3000到5000元左右。可用來評估心臟結構,包括先天性的心臟病,像是正常的主動脈瓣有三瓣,若只有兩瓣的異常,心臟超音波的影像就能看得清楚,另外像是心臟肌肉太厚、心臟瓣膜打不開或關不牢等比較動態血流相關的結構異常,也能透過心臟超音波揭密。
而心臟超音波也有評估心臟收縮的功能,舉例來說,心臟超音波能計算左心室射出分率,這是左心室在每次心臟收縮後,從左心室打出的血液量占左心室容量的比例。正常值在55%以上,數值越低,代表心臟功能越差;若低於40%,要考慮可能有心衰竭,需要進一步檢查。
不過,無論是頸動脈或心臟超音波檢查,都與操作者的臨床經驗很有關係,該採取什麼姿勢、怎麼放超音波探頭,才能照得最清楚,與操作者的經驗值密切相關。
小小智慧手錶的心電圖功能也有大妙用!下一頁看靜態、動態、智慧手錶三種心電圖的優勢
靜態、動態心電圖與智慧手錶的心電圖功能,各有優勢
靜態心電圖,可偵測十秒鐘心臟肌肉的電位變化,主要強項是看心律不整,但心律不整就像地震一樣,不見得是持續發生。當心跳呈現過快、過慢等不規則跳動時,就容易出現症狀。
而運動心電圖則會分別在休息時,以及運動三、六、九、十二分鐘各測一張,來比較心律的變化,通常用於評估心管阻塞、狹窄、運動相關的心律不整及血壓的變化,但血管狹窄的程度,要在50%以上較有機會誘發出缺氧的狀況,若不方便運動的民眾,則需改做打放射性藥物的心肌灌注掃描,能夠偵測輕度缺氧,並精確評估出哪一塊肌肉在缺氧與其嚴重程度。
現在有很多具心電圖功能的智慧手錶,主要是偵測脈搏,但當脈搏過弱時,有可能偵測不到而呈現低心率的異常情況。智慧手錶的優勢是配戴時間長,例如:有些急性的心肌梗塞,也會突然呈現心律不整,有警示作用。若有測到心律不整,再到醫院做心電圖,或是背一個星期到一個月的24小時心電圖,把心律都錄下來,可增加心律不整被篩檢到的機會。
最後是心電圖檢查,從自費100、200元的十秒靜態心電圖到上萬元長時間連續紀錄的24小時心電圖都有,主要差別在於需要花多少時間去記錄、分析心電圖,畢竟心律問題可大可小,有可能不影響生活,也有可能危及生命,需與心臟內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適合的檢測方式。
陳冠群醫師也推薦肺部X光的檢查,肺部X光的自費價格約在400到600元,能看看心臟有沒有擴大,如果心臟已經擴大,就可以加做心臟超音波來評估心臟本身的功能,建議每兩年左右可做個基礎的靜態心電圖,若有心悸症狀、量血壓或智慧手錶看到心跳過慢或過快或心律不整,就會建議做個比較長時間的24小時心電圖。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不只是檢查肺癌的利器,下一頁告訴你如何看出心臟血管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