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腎臟病的原因非常多,年紀也是其中之一。隨著年紀增長,腎臟功能也會慢慢衰退,對於電解質及水分的控制也會愈來愈差。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談敦慈分享,自己的婆婆住在炎熱的南部,有時候不小心水喝得不夠,「尿素氮」就會上升。但明明就沒有腎臟疾病,為何尿素氮會上升?又對健康有影響嗎?
血液中的尿素所含的氮,就稱為尿素氮,是在體內當作能源使用的蛋白質殘渣,在生理學上與尿素相同,
腎臟科醫師陳昭妤說明,隨著身體老化,神經及處理水分、鹽分的反應都會比年輕人來得差,加上活動力不足,所以當有許多老人家有「水分攝取不足」的情況時,就會有尿素氮升高的情形出現。
陳昭妤醫師也說,臨床上常見老人家在家中「胃口差不想吃飯」又「缺乏運動」,腎功能因此驟降,「這非常非常危險。」
許多老人家為了養生,吃飯完全不加鹽,也可能會傷及腎臟?陳昭妤醫師指出,腎臟本就有調控水分及鹽分的機制,但隨著年紀,對於水分及鹽分的吸收及排泄的功能會跟著退化。「不像年輕人可以容忍比較大範圍的變動,所以可能會比較危險。」
到處看診拿藥,當心重複用藥或藥理衝突
此外,譚敦慈也指出,老人家還常見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喜歡「亂買藥、分享藥物」。她就分享自己媽媽朋友的案例,對方早上感冒去看醫生後,吃了藥覺得沒效果,晚上又立刻去找另一個醫生看診拿藥,由於對方不曉得到底該吃哪個醫生的藥才好,所以打電話詢問她。
像這樣重複看診的狀況,其實不少見。譚敦慈表示,根據統計,有人一年看病的次數就超過了365次,可見幾乎是每天都往醫療院所跑,而且一天還不只一次。
對此,陳昭妤醫師也說,由於老人家慢性病較多,就可能出現一個人在A醫院看三高、B醫院看腎病、C醫院又看其他問題等,全部加起來林林總總就開了十幾、二十種藥物,「藥袋拿來都很長。」仔細一看常發現有重複用藥或藥理互相衝突的情況。
陳昭妤醫師建議,如果要到不同醫院就醫,最好是把已經有在服用的藥物帶到門診,讓醫師評估,才能落實用藥安全。醫師雖然有健保雲端藥歷能夠查閱,但有時候還是受限於資訊不足,或碰到病人並非用健保看診,以及自行去藥局買藥等狀況,就會有資訊落差。
亂吃藥當心吃出腎臟病!下一頁腎臟科醫師日常4招維持腎功能
別輕易購買來路不明藥物
提及買藥,譚敦慈提醒,很多人會自行購買中草藥或保健食品,但其實有很大風險。
曾有一個患者與她分享,自己的朋友因為是生技背景,秉著「做功德」的心態,自行做了藥物給周遭的親朋好友服用,對於如此私自製造、販賣沒有經過國家食品或藥物認證的藥物,也讓她直言:「是不是太可怕了一點!」
陳昭妤醫師也說,許多人常常會把地下電台聽聞,或街坊鄰居的口耳相傳之下得知某種藥物,帶到門診詢問。而若輕易服用來路或成分不明的藥品或保健食品,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如果是無害的也就算了,萬一裡面具有害物質,對病人的健康就有很大的威脅。
「不要怕醫師罵你,」譚敦慈呼籲,就診時還是要把買到的或正在吃的藥物、保健食品給醫師評估,還是比較安全的。
陳昭妤醫師指出,腎病患者一個月才與醫師見面一次,剩下的時間都是病人或家人需要自己來,因此學會正確的照顧方式就很重要。
譚敦慈也分享林杰樑醫師的經驗,雖然洗腎30年,但因為林醫師非常自律,所以他的檢查數值都很漂亮。
國民健康署曾有一個統計,國人一生當中會有8年的不健康年齡,需要仰賴他人照顧。對此,譚敦慈坦言,自己其實很害怕這個數字,因為一想到一個人有8年的時間都要靠別人照顧,是非常難過的。
因此,譚敦慈說自己很常一再提及自我照顧的重要性,從現在開始照顧好自己,就不會麻煩到別人。至於該怎麼做?她強調,均衡的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的睡眠,就是健康的王道!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談敦慈分享,自己的婆婆住在炎熱的南部,有時候不小心水喝得不夠,「尿素氮」就會上升。但明明就沒有腎臟疾病,為何尿素氮會上升?又對健康有影響嗎?
無腎臟疾病,尿素氮卻上升?
血液中的尿素所含的氮,就稱為尿素氮,是在體內當作能源使用的蛋白質殘渣,在生理學上與尿素相同,
腎臟科醫師陳昭妤說明,隨著身體老化,神經及處理水分、鹽分的反應都會比年輕人來得差,加上活動力不足,所以當有許多老人家有「水分攝取不足」的情況時,就會有尿素氮升高的情形出現。
陳昭妤醫師也說,臨床上常見老人家在家中「胃口差不想吃飯」又「缺乏運動」,腎功能因此驟降,「這非常非常危險。」
完全不吃鹽!血鈉低會傷害腎臟?
許多老人家為了養生,吃飯完全不加鹽,也可能會傷及腎臟?陳昭妤醫師指出,腎臟本就有調控水分及鹽分的機制,但隨著年紀,對於水分及鹽分的吸收及排泄的功能會跟著退化。「不像年輕人可以容忍比較大範圍的變動,所以可能會比較危險。」
到處看診拿藥,當心重複用藥或藥理衝突
此外,譚敦慈也指出,老人家還常見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喜歡「亂買藥、分享藥物」。她就分享自己媽媽朋友的案例,對方早上感冒去看醫生後,吃了藥覺得沒效果,晚上又立刻去找另一個醫生看診拿藥,由於對方不曉得到底該吃哪個醫生的藥才好,所以打電話詢問她。
像這樣重複看診的狀況,其實不少見。譚敦慈表示,根據統計,有人一年看病的次數就超過了365次,可見幾乎是每天都往醫療院所跑,而且一天還不只一次。
對此,陳昭妤醫師也說,由於老人家慢性病較多,就可能出現一個人在A醫院看三高、B醫院看腎病、C醫院又看其他問題等,全部加起來林林總總就開了十幾、二十種藥物,「藥袋拿來都很長。」仔細一看常發現有重複用藥或藥理互相衝突的情況。
陳昭妤醫師建議,如果要到不同醫院就醫,最好是把已經有在服用的藥物帶到門診,讓醫師評估,才能落實用藥安全。醫師雖然有健保雲端藥歷能夠查閱,但有時候還是受限於資訊不足,或碰到病人並非用健保看診,以及自行去藥局買藥等狀況,就會有資訊落差。
亂吃藥當心吃出腎臟病!下一頁腎臟科醫師日常4招維持腎功能
別輕易購買來路不明藥物
提及買藥,譚敦慈提醒,很多人會自行購買中草藥或保健食品,但其實有很大風險。
曾有一個患者與她分享,自己的朋友因為是生技背景,秉著「做功德」的心態,自行做了藥物給周遭的親朋好友服用,對於如此私自製造、販賣沒有經過國家食品或藥物認證的藥物,也讓她直言:「是不是太可怕了一點!」
陳昭妤醫師也說,許多人常常會把地下電台聽聞,或街坊鄰居的口耳相傳之下得知某種藥物,帶到門診詢問。而若輕易服用來路或成分不明的藥品或保健食品,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如果是無害的也就算了,萬一裡面具有害物質,對病人的健康就有很大的威脅。
「不要怕醫師罵你,」譚敦慈呼籲,就診時還是要把買到的或正在吃的藥物、保健食品給醫師評估,還是比較安全的。
慢性腎臟病患者自我照顧這樣做
陳昭妤醫師指出,腎病患者一個月才與醫師見面一次,剩下的時間都是病人或家人需要自己來,因此學會正確的照顧方式就很重要。
譚敦慈也分享林杰樑醫師的經驗,雖然洗腎30年,但因為林醫師非常自律,所以他的檢查數值都很漂亮。
慢性腎臟病患者自我照顧注意事項
- 飲食控制
- 水分攝取
- 了解自身用藥
- 減少未知負擔
國民健康署曾有一個統計,國人一生當中會有8年的不健康年齡,需要仰賴他人照顧。對此,譚敦慈坦言,自己其實很害怕這個數字,因為一想到一個人有8年的時間都要靠別人照顧,是非常難過的。
因此,譚敦慈說自己很常一再提及自我照顧的重要性,從現在開始照顧好自己,就不會麻煩到別人。至於該怎麼做?她強調,均衡的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的睡眠,就是健康的王道!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