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許多家庭,臥床照顧是全家共同面對的壓力。藥師胡廷岳的父親因病臥床,母親成了照顧者,但她的糖尿病控制不佳,若再倒下,家庭可能陷入困境,這份擔憂成了他推動「減藥行動」的起點。過程中,他常提醒媽媽避開血糖升高的行為,卻被嫌「囉嗦」,種種反彈和情緒化的字眼讓他內心受傷受挫。
冷靜思考後,他發現與其用外力要求對方「自律」,不如改以行為科學方式,找到母親「自願」改變的切入點。短短3個月,媽媽的糖化血色素降至理想範圍,醫師甚至沒有再加開任何血糖藥。這段經歷也啟發他持續在診所與社區推廣飲食與生活調整,幫助更多人達到「降三高、減藥停藥」!
傳統便當改減醣餐盒,糖化血色素6.4→6.1
一開始,他以為提醒母親日常用餐多注意「白飯少吃、雞腿去皮」這些原則就能改善,但母親卻反駁:「你們坐辦公室的不懂!中午不吃飯會餓,下午就沒體力工作。」原來,媽媽不是不想控制血糖,而是現實中的工作需求讓她難以落實。
胡廷岳藥師換了個方式,打開Google Map地圖,坐下好好和媽媽一起找出工作中交通時間內可到達的幾間減醣餐盒店家,也不逼著她一定要吃哪一間或哪種餐盒,而是讓她自己從每間店家菜單中挑選出喜歡的口味。
改吃減醣餐盒後,媽媽從此不僅能吃飽有體力,還能一週五天常常替換口味,不必刻意壓抑食慾、不必煩惱該怎麼吃,既滿足控糖需求,還能換回健康的安排,讓她願意持續。3個月後,她的糖化血色素從6.4降到6.1,醫師大讚進步,甚至連一顆血糖藥都沒再多開。這個經驗證明,當健康策略與日常生活融合,改變才會長久。
6招飲食技巧,3個月減藥降三高
有了媽媽控糖成功的經驗,胡廷岳藥師開始將這套方法,擴及到身邊的親友,也開始教導診所的病人,幫助他們從生活中實踐成功控糖。他總結了6個簡單又實用的飲食技巧,幫助糖友們穩定血糖、血壓與血脂,甚至減重:
- 辨別「假蔬菜」
南瓜、玉米、馬鈴薯、芋頭、地瓜,這些食物咬起來鬆鬆的、甜甜的,其實都屬於澱粉類,不是真正的蔬菜。吃這些時要算進主食份量,避免在無形中吃下過多碳水。 - 蜂蜜不等於健康
即使標榜「天然蜂蜜」,血糖仍會暴升。曾有糖友血糖本來控制得好好的,因飲食中加入了蜂蜜,血糖竟翻倍。 - 喝牛奶不要搭配澱粉牛奶含乳糖,會升高血糖。建議早餐喝牛奶時避免同時搭配饅頭、吐司等澱粉類食物,改搭茶葉蛋、沙拉或肉類。
- 水果飯後吃
空腹吃水果容易不自覺過量。若放在正餐後,只需少量(如半碗),血糖較穩定。 - 211餐盤法
也就是「哈佛餐盤法」。餐盤一半也就是1/2放蔬菜,1/4蛋白質與1/4主食。若覺得吃不飽,只要把餐盤再拿大一點,即使量變多了,菜與肉的量也一起變多,不會導致血糖飆高,還能幫助降三高。 - 健康便當取代傳統便當
選擇提供糙米、花椰菜米、少油清炒蔬菜的健康餐盒,不用再辛辛苦苦計算份量,讓外食族也能落實減醣飲食。
走慢一點,吃暖一點,笑多一點,健康就在你身邊。身體會記得你善待它的每一刻!請點我👉免費加入「早安健康LINE」👈讓我們帶著你一起越變越健康!
這些方法簡單明確,不用再精算熱量或斤斤計較份量,實際可行,以胡媽媽為例,3個月後就能看到「減藥、降三高」的效果。
地下電台「黑藥丸」全丟掉!教長輩減藥護腎
除了飲食,胡廷岳藥師也強調正確用藥,他在社區用互動遊戲教長輩分辨「哪些食物會洗腎、哪些不會」,強調止痛藥過量會傷腎,但是降血壓、血糖藥反而能保護腎臟,而地下電台「黑藥丸」常摻入止痛藥成分,才會「立刻有效」,長期卻害了腎臟。當長輩理解後,竟自發衝回家把存放多年的藥全丟掉,有人心疼數十萬元的藥費,有人則鬆口氣,終於擺脫長期依賴。
社區據點負責人感動地說:「這些長輩多年改不掉的壞習慣,竟然被你改了!」這場經歷,讓胡廷岳藥師更篤定自己的使命:透過知識與陪伴,幫助人們「減掉不該吃的藥」,並改掉不良習慣,變成未來不會臥床的樣子,守住健康與尊嚴。
別落入臥床照顧黑洞,改變生活細節打造健康人生
「沒有照顧過,你就沒辦法體會照顧到底有多辛苦。」胡廷岳藥師一句話,道出無數家庭的心聲。
在台灣,平均臥床時間長達8年。他提醒,照顧不只錢的問題,還有無法預期的隱形成本,例如主要照顧者辭職,家庭收入中斷、家務沒人分擔、孩子教育與家庭關係也被牽連,可以說臥床照顧的背後,是整個家庭的隱形成本。「如果家人臥床8年,當成為照顧者,你的人生可能就不見。」
因此他推動「減藥理念」,希望2030年前,3百萬戶家庭中每戶至少一人懂得用飲食與行為科學,落實健康管理。像血糖高,檢視是不是飯吃太多、菜是否都是「假蔬菜」;膽固醇高,就先換掉零食櫃裡的選項。從小改變累積健康,逐步達到減藥、停藥,避免臥床與照顧的惡性循環,為自己與家人找回健康人生。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